融入与履职,在双向奔赴中诠释“一家亲”的时代内涵。抵达和硕之初,面对全新的环境,既满怀期待,也心有忐忑。所幸,在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热情帮助下,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,与和硕的同事们并肩作战,参与到各项检察工作中。援疆不是“做客”,而是“回家”,只有真正融入,才能发挥价值。我深刻认识到,援疆工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心灵的融入与情感的共鸣。
为民与使命,我力求将“司法为民”的初心转化为可感的温度。在参与案件办理、案件质量提升与观摩庭评议等活动中,扎根边疆的法治土壤,我聚焦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的价值追求,积极推动两地检察院的互联共建,打破地理隔阂,促进法治资源与先进经验的流动共享,为边疆检察工作注入高质量发展的“活水”。当走进乡镇社区,与各族人民群众面对面普法、心连心交流时,我切身感受到,每一次耐心的释法说理,都是在播撒法治的种子,浇灌民族团结的花朵。
学习与实践,在广阔天地中深化对“民族共同体”的认同。援疆工作远不止于办案。新疆地域辽阔、民族多元,像是一本厚重的书,唯有躬身用“心”阅读,才能读懂其深邃,也决定了检察工作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。为了更好地履职,我坚持把学习摆在首位,深入领会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,主动学习民族政策、宗教法规和本地实务知识,努力克服“本领恐慌”,确保履职行为既恪守法治原则,又契合边疆实际。
在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活动中,与“结对亲戚”的每一次互动,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。他们的淳朴热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让我无比真切地理解了“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”这一论断的深厚意义。援疆干部的角色由此拓展,不仅是法律的守护者,更是政策的宣传员、情感的联络员和民族团结的践行者,我努力在每一个角色中尽己所能,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贡献力量。这让我深刻体悟到,检察工作不仅是定分止争的利器,更是凝聚人心、筑牢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。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就是在这一刻,从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个个温暖的笑容与紧握的双手,融合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。
精神与实干,在精神洗礼中坚定信念,在实干中砥砺初心。援疆之行,不仅是一次工作经历,更是一场追寻精神坐标的探寻之旅。探访马兰基地,“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”的马兰精神深深震撼了我,这种“忠于使命、甘于奉献”的品格,与检察人员“初心如磐、使命在肩”的要求高度契合,并孕育于每一个岗位的默默坚守与实干担当之中。
走进达西村,从盐碱荒滩到塞外桃源的历史性变迁,是“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”精神的生动教材。我对援疆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思考:我们的目标,绝非简单的“输血”与“帮扶”,而是要致力于激发内生动力,助力“造血”机能。我们要播下的,是法治的种子、发展的信心与自我奋进的信念,这才是援疆工作最为深远的意义所在。
回首过往,满怀感激与敬畏;展望前路,更觉责任重大。新疆这片热土以其广袤与坚韧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。援疆工作即将期满结束,心中充满不舍。回到原工作岗位,我将始终以马兰精神为指引,以达西经验为路标,继续做一名坚定的实干者,在和硕与涿鹿之间,在更广阔的天地上,架起永不中断的连心桥与奋进桥,全身心投入到伟大的检察援疆事业中,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。
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人民检察院干警